返回
秋分养生,“润”字当头!喝这4道汤,润肺止咳,安度多病之秋

2020年9月22日

来源:健康圈

“秋分一写红棠怨,滴泪羞人见。”正值秋分,秋意渐浓,可人们却说伤春悲秋。
 
虽然秋天是一个容易让人落泪的季节,但是这个时节正好又可以让人调整心态、修生养息。

  

秋分又称“日夜分”、“宵中”,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在每年的公历9月23日前后
 
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,直射地球赤道,而今天的昼夜均分,各12小时,因此秋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。
 
那么,秋分有哪些习俗呢?该怎样养生呢?

 秋分时节,传统习俗知多少
 
 

从古至今,人们很注重秋分。尤其是在民间,一到这个节气,各地都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,有些习俗流传至今。

习俗一:祭月
 
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,在秋天,有一天是要祭月。

在各个地方,都曾设有专门的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等等。可见,人们十分注重祭月的仪式感。


最初“祭月节”定在秋分,后来被调节至中秋,不过有些地方仍保留这个习俗。 

习俗二:竖蛋
  
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,每年的秋分,很多地方会举行与“竖蛋”有关的游戏或比赛。

  

除外,还少不了吃蛋的习俗。鸡蛋不仅做法多样,味道诱人,还富含许多有益的营养成分,是当之无愧的“全营养食品”
 
不妨这天吃一个蒸鸡蛋,少油少盐,对身体最好!

习俗三:品秋菜
 
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秋分当天,人们喜欢采摘秋菜,再搭配鲜鱼烹饪“秋汤”,并以此来祈求家宅安宁、身体健康

 
尤其是野苋菜,在秋天家家户户都爱吃上一点。

它富含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,具有清热解毒、利尿的功效。

习俗四:吃汤圆
 
秋分这天,有些地方会有吃汤圆的习俗。

这个习俗被农民称为“粘雀子嘴”,本意是: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,以免破坏庄稼。 


后来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,人们在秋分会煮热气腾腾的汤圆,在渐凉的天气吃上一碗,补充身体的热能

秋分养生,记住3点
 
秋分一到,表示已经真正进入秋季了。此时,人的阳气渐趋收敛,燥邪入侵使人生病。
 
所以,人们在养生中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,重在保养内守的阴气,在起居、饮食、精神上都离不开“收养”,更要避凉、防“秋燥”。

起居:注意保暖

  
 
早睡早起很关键。早睡可以帮助“收养”阴气,早起以顺应阳气的“舒长”。
 
加之,早晚温差大,肠胃不适者、肺部患疾者、体质虚弱者应避免“秋冻”,适当添加衣物,睡觉时盖好被子,以保暖头部、双肩、腹部
 
此外,记得多进行锻炼活动,如登山、慢跑等,增加肺活量,加速新陈代谢。

运动完要及时更换衣物、补充水分,以免汗湿身,秋风一吹就着凉了。

饮食:以“润”为主
 
  

秋分的饮食要顺应阴阳调和的规律,做到寒热均衡。
 
多补充一些“润”的食物,可以防止秋燥的不适、温补身体,对咽喉、肺部大有裨益。

圈圈建议大家可以选择吃雪梨、甘蔗、银耳、芝麻、板栗等食物;而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燥、溃疡者,则要少吃羊肉等温补食物。
 
注意:一些选择秋季服药进补的朋友,无病则不需要补,进补前先看看自己属于哪种体质,并遵照医嘱服用。

精神:保持安宁、平和

  

秋天日照渐少、气温渐降,人的情绪未免有些悲戚。

如果这时不克制、改善悲观的情绪,很容易会伤害“五脏六腑”,疾病会因此而生。
 
大家不妨保持神志安宁、平和乐观的情绪,以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。

 4道“润肺汤”,助你舒服度秋

1
杏仁川贝炖瘦肉


做法:
① 瘦肉洗净切块,杏仁、川贝洗净,姜切片;
② 将全部食材放入炖锅,隔水炖煮1小时,加盐调味即可。

2
果炖鸡汤

  

做法:
① 先将白果用温水浸泡2~3小时,去掉表皮和胚芽;
② 鸡肉切块,放至沸水中飞水后捞出;
③ 把鸡肉、白果、银杏、红枣、枸杞放入砂锅中;
④ 大火煮沸后,撇去浮沫,小火慢炖1个半小时,加盐调味。

3
罗汉果雪梨汤

  

做法:
① 雪梨洗净、切块;
② 罗汉果、红枣、枸杞洗净,在罗汉果上扎个小洞;
③ 把这些材料和冰糖都放入锅中,加水熬煮半小时。

4
百合炖鸭汤


做法:
① 将百合和芡实洗净,鸭子切块、汆水捞起;
② 在炖盅放入所有食材,隔水炖2小时,加盐调味。
天台365©版权所有